農曆新年又稱做春節,在華人的世界和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節日。在這個重要的節日,大家都會與家人團聚。不過,你知道農曆新年的由來嗎? 還有在過年有很多的習俗,又是代表了甚麼樣的意義呢? 接下來,小寫手,在下我,將把中華文化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分幾篇文章來闡述唷~
起源與傳說
我們在第一篇,首先要來聊聊農曆新年的起源還有相關的傳說。關於農曆年的由來,大家最常聽到的,就是「年獸」的故事。
相傳在炎黃時期,有一種怪獸叫做 “年”,這個怪獸每年只會出來一次,而牠出來的這一天就叫「過年」。據說年獸會吃人,所以每到年獸出沒的日子,家家戶戶都會把門窗關好,全家都待在家裡。後來發現,年獸其實很怕紅色及光亮的東西,也很討厭吵雜的聲音。於是大家就想到,每年在年獸出沒的前一天,家家戶戶都貼上紅色的東西。而到了年獸出現的當晚,家家戶戶就開始敲打家中的鍋碗瓢盆。(也有一說,是家家戶戶都燒竹子,會發出劈劈啪啪的聲音還有強烈的火光)因為很吵雜很大聲,年獸就會被嚇跑。
第二天早上,大家出門,慶祝平安的度過年獸出來的這一晚,所以見了面都互道恭喜!
另外一個關於農曆春節的起源,是根據歷史學家的考究後所了解的春節起源。
根據研究,農曆年是在一年結束的時候,因為慶豐收,所以進行祭祀。這樣的祭祀被當作是與天地與祖先之間的一種溝通,人們透過年底的慶豐年,以食物來祭祀並感謝上天的恩賜,同時祈禱來年的收成也能更加豐盛。所以有了農曆年的出現。
在甲骨文中,“年”的這個字看似像一個人彎著腰背著莊稼,這意味著大豐收。也因此,每年的年底對古人來說,就是感恩豐收的日子。
過年的時間,在每個時代都有不同日子。在夏朝使用的是夏曆,過年的時間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農曆一月(也稱作正月)。而後有的朝代改為農曆11月等等。最終,於隋朝統一南北後,回歸於夏曆,也就是我們現在所過的農曆新年的時間了。其實正式過年的習俗即我們現在所知道的禮儀,是於漢朝時形成,並且開始有爆竹(燃燒竹子)。到了魏晉時期,開始有放鞭炮及守歲的習俗。
看完以上兩種新年由來,你覺得哪一個更實際呢? 其實年獸的故事我們真的從小在聽,筆者以前也就傻傻信了! 好可愛吧~(自己說的)。但真正的過年,其實按照文字的演變和歷史學者的考研,最早其實就是慶豐收,感恩天地並祈求來年的富足。所以各位親愛的大小朋友,以後在過年時期,我們也要好好的感恩一下,我們能夠如此的幸福和富足喔!